(通讯员 柴梦莹)12月8日,受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车景研究员作了题为“植物适应酸性土壤逆境的分子机制”学术报告。报告由邓锋林教授主持,在西校区农科大楼3073报告厅举办,香港最快的现场直播本科生、研究生和在校教师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
车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植物在酸性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机理以及水稻矿质元素分配机制的研究。报告伊始,车研究员以全国酸性土壤分布的广泛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重大影响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研究植物适应酸性土壤逆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指出,酸性土壤中的铝毒与低养分利用效率极大限制农作物生长、产量及品质,剖析作物应对胁迫分子机制对于培育耐酸性土壤作物新品种、提高酸性土壤地区农业生产力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在报告的核心部分,车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植物适应酸性土壤逆境分子机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通过运用多组学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他们成功鉴定出多个参与植物铝毒耐受、磷高效利用以及籽粒铁积累的关键基因。例如,在铝毒耐受机制研究中,发现了水稻耐铝毒转录因子ART1同源的ART2转录因子,同样参与耐铝毒性。与ART1类似,ART2在酵母中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并定位于细胞核中。然而,与ART1不同的是,ART2在根中特异性表达并受到铝诱导,揭示了水稻耐铝性的不同途径。此外,针对稻米铁含量低,车研究员发现了液泡铁转运蛋白OsVIT2在水稻籽粒中铁的分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调节OsVIT2的表达,可以增加稻米中铁的积累,从而可能帮助解决全球铁营养不足的问题。
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员积极与车研究员进行了交流。有学者询问植物适应酸性土壤多种胁迫因子协同调控机制,车研究员详细解答,阐述了胁迫信号通路交叉互作网络及作物育种综合考量策略。车老师也以自己的学习、科研经历介绍了在课题选择、关键基因筛选、实验设计、研究创新性、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等方面的问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此次学术报告的成功举办,增强了我校相关师生对该领域的了解,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审核 邓锋林 编辑 任俊杰)